隨著科技進步,心律調節器也日益推陳出新,該怎麼選擇心律調節器也成為一個頭症的問題!
傳統型 vs 核磁共振相容型
傳統型心律調節器因為材料關係,在核磁共振的強磁場之下,會導致心律調節器損害。新的核磁共振相容型心律調節器因為材料的改良,可以對抗磁性物質干擾,因此可以安全地接受核磁共振檢查!
單腔型 vs 雙腔型
顧名思義單腔型心律調節器只置入一根電線至心臟腔室中,而雙腔型則有兩根導線置入。單腔型只能安裝在心房或心室其中之一,一般使用在病竇症候群或是心房顫動患者身上。而雙腔型則在心房、心室中都有導線,除了在兩個位置都能誘發心跳,適合於房室傳導阻斷的患者。雙腔型因可同時感測心房和心室的訊號,同步心房和心室的跳動,在病竇症候群患者上達到減少心律調節器症候群的發生。
固定速率型 vs 可變速率型
心跳速度會隨著人體活動而改變,因此安裝心律調節器後,配合一天的活動,速度也需要改變!如果是自己竇房節驅動的模式,心律調節器會根據竇房節的訊號達到速率變動,這時候使用固定速率型或是可變速率型的影響較小。然而如果竇房結問題導致心跳過緩,使用固定速率型就無法配合活動而改變心跳速率。可變速率型會偵測身體活動狀態調節心跳速率,更加符合生理機能的需求,也能增加活動的耐受度。
有導線 vs 無導線
傳統心律調節器皆是使用導線連接電池和心臟,然而有些人因為鎖骨下靜脈阻塞或是要需要洗腎,因此失去可放置導線的通路。以往這種患者只能考慮外科手術放置心臟外膜導線。然而,隨著科技進步,而出現了無導線心律調節器。是使用心導管將心律調節器安裝至心臟內膜中,不需要在留置導線,因此對於血管阻塞及洗腎病人來說是一大福音。
結語
隨著心律調節器推陳出新,各廠牌也陸續推出一些專有的特殊功能,例如抗心房心律不整功能、左束枝傳導型等,對於符合特殊狀況的患者來說,大大增加了實用性。然而,健保給付則因為財政問題,有些需要自付差額或是自費使用。因此在裝置之前,務必要和醫師詳細討論,評估最適功能和價格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心律調節器類型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