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律調節器是「病竇症候群」及「房室傳導阻斷」的重要治療工具,妥善的裝置和設定也是影響病患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!
瓣膜術後裝置單導線心律調節器
60歲王先生因為瓣膜疾病長期在外院的心臟外科追蹤,因瓣膜疾病嚴重度逐年加重,而在今年年初進行瓣膜置換手術更換為人工瓣膜。手術後,發生心房顫動以及完全房室傳導阻斷,因此外院心臟內科醫師為他裝置了單導線心律調節器。術後王先生的心跳速度回復至每分鐘60次以上,順利恢復出院!
心搏速度不符合生理狀況
王先生這次卻因為心臟衰竭導致下肢水腫和肺積水來到本院急診,住院後使用利尿劑排除過多水分,水腫和喘的狀況迅速獲得改善!住院心電圖顯示為心房顫動合併完全心律調節器心律,心跳每分鐘60下。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心室輸出功能正常,置換的人工瓣膜也都沒有發生問題。
單導線心律調節器雖然可以改善患者心跳速度緩慢的問題,也有加速計可以在活動時增加心搏速度,但是無法因應靜態生理狀況調整心搏速度,例如發燒、緊張…等等。考量病人心房顫動發生的時間短,因此和病患討論後,決定讓病患回復竇性心律,並且「升級」心律調節器!
升級雙導線心律調節器
首先,先進行心臟電氣整流術,即是使用體外電擊,矯正心臟電流回復正常竇性心律。確定成功後,再進行手術放置心房導線,將單導線心律調節器升級為雙導線心律調節器,可以按照病患竇房結的生理性心搏速度調節心跳,大幅改善病患心輸出量。裝置雙導線心律調節器後,心搏速度根據患者生理狀況來到每分鐘90下。而且不僅回復了心房收縮功能,減少日後中風、心衰竭發生機會,也增加了日常生活或工作的運動耐受性,生活品質大幅增加!
結語
一般而言,長期心房顫動患者,發生心搏過慢或是房室傳導阻斷而需要心律調節器時,僅裝置單一導線即可。然而,裝置前還是需要多為病患考量,並且和病患詳細討論。恢復竇性心律不僅對於生活品質更有幫助,更可以減少心房顫動帶來各種併發症的風險!